- · 《湖北农机化》栏目设置[06/29]
- · 《湖北农机化》投稿方式[06/29]
- · 《湖北农机化》征稿要求[06/29]
- · 《湖北农机化》刊物宗旨[06/29]
“医生守护患者,我们守护医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刘华在清点物资 刘华,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院感科专职人员、副主任护师,首批重庆赴孝感支援队队员 “站好最后一班岗!疫情不散我不退!” “虽然我也不知道你们姓啥叫啥,但
刘华在清点物资
刘华,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院感科专职人员、副主任护师,首批重庆赴孝感支援队队员
“站好最后一班岗!疫情不散我不退!”
“虽然我也不知道你们姓啥叫啥,但在我心里,你们是超级英雄,是战胜病魔的勇士。”从孝感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出院时,鲁女士将这封感谢信郑重交给了首批重庆赴孝感支援队。
出院前,鲁女士有个心愿,希望见一见她心中“超级英雄”们面罩下的面容。她在病区里的“愿望树”上,挂上了自己的这个愿望。
2 月28 日,鲁女士的愿望成真了。10 名战“疫”英雄的人物海报,在重庆50 处地标建筑以及3000 多块LED 大屏上同时播放。
这其中,就有鲁女士最想见到的人——刘华护士,重庆赴孝感支援队队员。
与肆虐全国的传染病毒面对面交锋,这是刘华二度上阵。
2003 年抗击“非典”时,刘华主动报名参与隔离观察室的筹建,并申请进入隔离病房,成为江津区首批“防非”医护人员之一。
17 年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她作为传染病科护理专家和院感专家再次冲上火线,驰援孝感。
就在递交请战书前一天,她刚结束在开州区长沙镇中心卫生院的援助工作,返回江津。再过半年,刘华就将年满55 岁,可以退休了。
“不用多想,干的就是这份工作,有需要就上!”爽朗的回答,一如她干练的个性。
多盯一眼 多一份保障
每天6 点半起床,7 点半之前到病区。刘华清晨的作息时间很规律,因为她必须先一步到达,为医护人员交接班作准备。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不过,由于此前这里并非是专门的传染病医院,病区防护的设施设备比较薄弱。
刘华在给病区消毒
刘华在给护目镜换橡皮筋
“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刘华牢记自己的使命,当硬性条件受限,她便想方设法为防护再加一道保险栓。
脱防护服必须小心谨慎,两两一组互相监督。尽管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仍然可能麻痹疲劳的身体,稍有不慎,便有感染的风险。每当这时,刘华就紧贴着缓冲区的大门,全神贯注地向玻璃窗里张望。
“一步步来,记得按章程洗手。”
“外层手套还没有脱!”
“脚尖着地了,把外层的袜子扔掉!”
一旦发现“险情”,平日里温和的刘华会扯开嗓子大喊,声音必须穿透隔离门,清晰地让队员们听到。
“缓冲区里没有视频,没有话筒,没有喇叭,队员们也不能随身携带通话设备,就只有靠喊了。”刘华算准时间,每日数次守候在玻璃窗前,一刻不离地望着队员们的一举一动,“防护服的穿戴过程非常繁琐,前后步骤有几十个,其实大家都很小心。我只是忍不住,总想去盯着,细节防控到位了,才安心。”
变废为宝 舒服点更好
刘华的工作台整洁有序,口罩、帽子、护目镜……几个纸盒里,摆放着队员们上岗前要谨慎穿戴的用品。
然而,大家最宝贝的,却是一个装着“废品”的盒子。
刚到孝感时,看着队员们摘下口罩时深深的压痕,刘华揪心地疼,“特别是鼻梁高的孩子,皮肤上会起水泡。”
一点点蘸着清水敷,碰到伤处,队员们疼得“咝咝”地倒吸气,脸上却挂着笑容。这样的场景,让刘华的心在流泪,在颤抖。
“压伤的地方疼痛还未缓解,防护措施又得一层层加上。”有着30 多年护士经验的刘华琢磨,怎么做,才能让队员们稍微舒服点。
留置针的敷贴比较轻薄,隔在鼻梁上,护目镜与皮肤贴合度更好,还能有效缓解压伤;橡皮筋是个宝,挂耳式的口罩勒得耳根疼,换一种打结的方式,固定在后脑勺也牢靠;当然,最难找、最金贵的材料,要数牛奶箱的塑料提扣,两指宽,可以随头型任意弯曲,接在口罩绳上,很好使。
诸如此类,只要生活区送来了补给物资,刘华总要去淘一淘,发现类似的小物件便如获至宝,收集起来。
一口热饭 有家的温暖
孝感的初春,气候依旧寒冷,饭菜端上桌一会儿就凉了。
“累得够呛,得让他们吃口热的。”每晚8 点半,刘华打卡一般地朝驻地大门张望。
“夜班队员8 点下班,半小时脱防护服,10 分钟从医院步行回来。提前到茶水间热饭,几分钟就完成了……”每一个时间节点,刘华都摸得清清楚楚,她要确保队员们在踏入驻地的那一刻,就能吃到热饭,喝到热汤。
文章来源:《湖北农机化》 网址: http://www.hbnjhzz.cn/qikandaodu/2020/0804/386.html
上一篇:中国新冠肺炎平均病死率演变特征分析
下一篇:战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