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农机化》栏目设置[06/29]
- · 《湖北农机化》投稿方式[06/29]
- · 《湖北农机化》征稿要求[06/29]
- · 《湖北农机化》刊物宗旨[06/29]
一碟麻糖 一壶米酒,品四季乡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孝感,因东汉末年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而得名。孝感特产麻糖米酒也承载了浓郁的“孝文化”,以至民间有“逢年过节看爹娘,莫忘带几盒好麻糖”之说。 行走孝感,这座城市处处浸透
孝感,因东汉末年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而得名。孝感特产麻糖米酒也承载了浓郁的“孝文化”,以至民间有“逢年过节看爹娘,莫忘带几盒好麻糖”之说。
行走孝感,这座城市处处浸透着“孝”的传承。提一壶米酒、捧一碟麻糖,边吃边走,边走边看,在享受味蕾盛宴的同时,可以到云梦感受皮影戏、安陆钱冲赏千年古银杏的古老韵味,品味四季“乡愁”。
寻访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米酒麻糖文化“活标本”
我国酿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那时先民们已开始用谷物酿酒。到商周,酿酒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汉代已出现了多种制酒用的酒曲。
走进孝感米酒博物馆,这里藏有中华二十四孝图、董永与七仙女雕塑、孝感古八景图、麻糖米酒制作场景人物雕塑、手工作坊用具实物等,是表达孝感人民有关麻糖米酒情感与记忆、展现孝感麻糖米酒文化的“活标本”。
米酒·滴滴暖心
米酒,又称甜酒、甜曲酒和浮汁酒,是汉民族的特产之一,有悠久的饮用历史。“孝感米酒”是孝感地方的著名特产,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有名气。《孝感县志》〈清光绪八年〉记载:米酒“成于孝,始于宋。后多效之,而孝感独著”。
1924年,鲁幼柏在孝感城区开了第一家米酒店,叫“鲁源兴米酒馆”。在原来比较单一的清汤米酒和糊汤米酒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桂圆米酒、小汤圆米酒、莲子米酒、可可咖啡米酒、皇宫醉米酒、冰冻米酒等二十多个品种,使孝感米酒形成系列,深受男女老幼的青睐,成为孝感饮食文化的又一品牌。
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香甜爽口,浓而不粘、稀而不流,食后生津暖胃、回味深长。早有“闻香下车吃米酒,滋醇香甜真可口,但凡过往孝感人,不尝米酒虚一游”之说。
麻糖·片片传情
米酒博物馆内陈列的部分藏品形象地展现了麻糖的起源、发展、变革过程。
孝感麻糖是湖北名特产品之一,早在元朝末年,就以名食享誉于世。八埠口是孝感麻糖的起源地,孝感俗语对此地有“一河两岸八埠口,两块麻糖一杯酒”的描述。
这里复原了传统麻糖作坊的制作场景,将麻糖生产的选麻、熬糖、扯糖、切糖等生产工序形象地呈现出来,让游客对麻糖的生产工艺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元末明初,孝感麻糖已形成地域性的民间生产。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起始,八埠口的糖坊、孝感的一些挑贩,开始肩挑麻糖走汉口。
如今的孝感麻糖,生产与工艺在继承中华老字号传统的基础上,又独具现代特色。
麻糖米酒制作场景人物雕塑
博物馆内形象地展现了麻糖的起源、发展、变革过程。
米酒制作用具
上世纪60年代的麻糖包装
皮影王与他的皮影戏
因为一晚上可以挣十块钱,当年28岁的秦礼刚成为了一名皮影戏艺人。每年有364天,他都躲在光与影的背后操纵皮影。40余年,演出了余场,秦礼刚用独具中国风的“云梦皮影戏”惊艳了世界。
40年前,孝感云梦县一家名为“梦泽皮影戏馆”的老戏馆每天人满为患。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儿,只因“百戏之祖”皮影之魅。40多年过去,当年耍皮影的青年,已经成为了名动天下的“皮影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追逐皮影的光与影。
云梦皮影戏表演
老人老友老戏馆
每天上午十点半,梦泽皮影戏馆门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骑着自行车、电动车从小城的各个角落赶过来。
皮影戏馆就设在秦礼刚家里。一百平方米的大堂内,整齐地摆放着三组凳子,每组七条长凳。
皮影还没开演,老人们或围在一起聊天,或趴在凳背上打盹,更多的人端着茶杯期待地望着大堂正中央那块白色的幕布。
“我的皮影戏馆每年除了除夕,364天从不间断。每天中午11点半到下午两点半都在演出。”秦礼刚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往后场走去。
推开后场的木门,悬空挂在绳索上的纸人纸马早已严阵以待。秦礼刚从纸人纸马中钻进,站上幕布后面的木台,将手在那些纸人纸马上一拂而过,如同出征的统帅沙场点兵。
急促的鼓点突然敲响,秦礼刚从悬挂的众皮影中牵出两人,双脚在地板上一跺,嘴里开唱起来,幕布上的皮影戏就开演了。皮影一出,掌声雷动。
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秦礼刚的皮影戏,内容多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传统文学作品。他将时事新闻、生活日常都融入其中,皮影剧目达到两百多种,可以连演五年,每天不重样。即使是铁杆的戏迷,也不知道秦礼刚的“葫芦里”唱的什么戏。
文章来源:《湖北农机化》 网址: http://www.hbnjhzz.cn/qikandaodu/2021/011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