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农机化》栏目设置[06/29]
- · 《湖北农机化》投稿方式[06/29]
- · 《湖北农机化》征稿要求[06/29]
- · 《湖北农机化》刊物宗旨[06/29]
湖北省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组慢性的重型精神疾病[1],大多数病情稳定的患者均在家庭和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研究表明,现代医学通常将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用于评价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及康复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慢性的重型精神疾病[1],大多数病情稳定的患者均在家庭和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研究表明,现代医学通常将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用于评价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及康复效果[2-4]。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促使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湖北省在册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分3次在湖北省英山县、浠水县、监利市等地抽取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一对一调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302名,回收有效问卷28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7%。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病程、复发次数、病耻感、治疗态度、药物不良反应等患病基本情况。
采用SF-36生命质量量表调查患者的生命质量情况,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情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其中,前4个维度与后4个维度分别构成生理健康综合和心理健康综合,各维度评分越高,患者生命质量越好。该量表经信度效度检验Cronbach's alpha=0.784,KMO=0.87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89 例患者样本包括男性141人,女性148人;平均年龄(41.)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31人,初中107人,高中及以上51人;未婚130人,已婚159人;只有19.72%的患者有工作;63.67%的患者病程超过10年;32.22%的患者复发次数在10次以上;绝大部分患者存在病耻感和药物不良反应;家庭关怀度好122人,中99人,差68人;服药依从性差195人,一般49人,好45人;社会支持得分高28人,低261人。
2.2 调查对象生命质量现状
289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8个维度得分与常模进行对比发现[5],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常模,且与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3 影响调查对象生命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病程、复发次数、病耻感等方面分析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耻感、复发次数、药物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及与常模比较变量调查对象(n=289)常模(N=)tP 一般健康状况48.-13.530<0.001生理机能73.-10.727<0.001生理职能37.-14.636<0.001情感职能40.-9.532<0.001社会功能62.-11.621<0.001躯体疼痛75.-4.230<0.001精力54.-13.674<0.001精神健康55.-12.725<0.001
2.4 影响调查对象生命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以SF-36量表的生理健康综合和心理健康综合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理健康综合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复发次数、药物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5个因素,患者心理健康综合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病耻感、复发次数、药物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6个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较差
精神分裂症由于病症的特殊性,患者患病后不仅生理功能减退,而且心理健康和社会机能均受到极大影响,其正常生活与社交活动也因此大大减少,患者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命质量也普遍较差[6]。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常模(P<0.05),表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水平较低,与曹家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
3.2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3.2.1 病耻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病耻感是患者生命质量心理健康综合维度的影响因素,病耻感越强的患者生命质量越差,与杜向农等的研究结果一致[8]。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病耻感,社会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排斥与歧视是患者产生病耻感的主要原因,这种固有认知一方面导致患者自信心下降,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生活积极性极低;另一方面导致患者因为害怕被嘲笑而逃避参与社交活动,亦使得患者各方面的能力逐渐衰退,生命质量下降。有关部门应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与教育,使患者和社区公众对疾病有更正确的认识,消除社会歧视,减轻患者自身病耻感。
文章来源:《湖北农机化》 网址: http://www.hbnjhzz.cn/qikandaodu/2021/0214/521.html